您好,欢迎来到《学崖招生网》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简称马师,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安徽省马鞍山初级师范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截至2024年,学校拥有雨山、滨江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达到806.91亩,总建筑面积为25.5万平方米。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雨山校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湖西中路85号,滨江校区则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禹锡南路369号。学校交通便利,雨山校区距师专公交站步行仅需40米,为学生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创办的和县简易师范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和发展,于1958年正式创建为安徽省马鞍山初级师范学校。2004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公办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取得了诸多荣誉和成就。2015年,学校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016年,获准立项建设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获批试点本科阶段教育人才培养;2023年,入选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这些荣誉和成就不仅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实施“一体两翼”(高职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翼并行发展)、“同城错位”(与马鞍山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活动,如招聘会、技能竞赛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注重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有多个学院和行政教辅机构,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截至2024年,学校设有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10个学院,以及多个行政教辅机构。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开设了46个高职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等。这些专业涵盖了教育、理工、文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截至2024年,学校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3人,包括正高级职称教师、副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较大,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也较多。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行业专家和客座教授,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条件。截至2024年,学校建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09个,其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3个,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个。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就业方面,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推荐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书法比赛、摄影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环保行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取得了诸多荣誉和成就。学校荣获了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
未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学校还将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就业渠道,为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